今天是此次俄羅斯行程的最後一天,上午聖彼堡市區觀光,下午搭機前往香港再轉機返台~
趁著今天上午最後的時光,來逛逛聖彼堡的幾個著名景點~
喀山教堂~
喀山教堂位於聖彼得堡的涅瓦大街,由俄羅斯建築師沃羅尼欣設計,於1801年8月開始奠基儀式~
教堂以古羅馬聖彼得教堂為原本,歷經10年於1811年竣工~
但是由於教堂的正門面向北方,側面面臨涅瓦大街很不美觀~
所以,在教堂東面豎立94根科尼斯式半圓型長柱長廊使喀山教堂變成典型的俄式教堂~
喀山教堂名稱來自於教堂內所供奉的喀山聖母像~
當恐怖伊凡的軍隊突擊喀山時,在烽火中發現了這尊聖像畫~
由於喀山聖母像不斷地傳出顯靈的事蹟,故成了俄羅斯東正教徒最敬奉的聖像之一~
彼得大帝騎士像~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是聖彼德堡第一座的紀念雕像,由凱薩琳大帝在西元1782年下令建造~
銅像的底座是40噸重的一整塊花崗石是在聖彼得堡芬蘭灣處找到的,用了5個月的時間運到這裡,
在花崗石上面刻著「葉卡捷林娜二世紀念彼得大帝一世於1782年8月」~
在十二年後始完成後的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表達出意涵深遠的泱泱風範--
帶著桂冠的威猛沙皇凜然地騎著駿馬登上懸崖頂,,昂揚立起的馬腳下正踩著一條象徵『邪惡與敵人』的蛇,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完美地利用了整體設計結構傳譯了偉大俄國轉變與發展的企圖和光榮,
正如雕塑展示的一樣,彼得大帝衝破了重重阻力,在這片沼澤地建起了這座美麗的城市聖彼得堡,並建都於此,
把落後、封建、貧窮的俄羅斯,帶向了海洋與繁榮~ 自然地也成為聖彼德堡的象徵與代表~
1834年在彼得青銅騎士像的周圍開闢了一個巨型廣場,
由於它靠近著名設計師羅西於1829年至1834年修建的參政院,所以命名為參政院廣場,
於1925年蘇聯政府為了紀念在100年前俄羅斯出現的反奴隸制度的熱血的貴族青年,
於1825年12月組織的十二月黨人起義把這片廣場命名為十二月黨人廣場,
1992年蘇聯解體以後又重新起用了老的名字「參政院廣場」,
但是聖彼得堡人還是喜歡稱它十二月黨人廣場~
俄國最偉大的詩人普希金曾以著名的『青銅騎士詩』讚揚這座雕像~
全文摘錄翻譯如下:
我們要由這裡來對抗瑞典人,為了和那傲慢的鄰人爭一口氣,我在這裡開始奠基築城;
我們被一種自然的力量所驅使,由此處開一條通往歐洲的出口,
我們踏著堅定的腳步,由海上站立了起來~
聖以薩克大教堂~
聖以薩克大教堂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在興建時也是俄羅斯最大的主教座堂,高101.5米~
以彼得大帝的主保聖人—達爾馬提亞的聖以撒命名(他的慶祝日和彼得大帝的生日在同一天)~
聖以薩克大教堂坐落在同名的廣場上,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建造了這座巨大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其建造工程歷時40年,從1818年至1858年~
在蘇聯時代,該建築先是被廢棄,然後變成了無神論博物館~
二戰期間,穹頂被畫成灰色,以避免吸引敵機的注意力~
共產黨政府垮台後,教堂的禮拜已經恢復,但是平時只是使用左側小教堂,節日時才使用大教堂~
聖以薩克大教堂在建造完成前,總共經歷四次的遷址及重建,現在看到的聖以薩克大教堂是1818年
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建築師Auguste de Montferrand所設計施工完成的~
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在地基及圓頂結構上下工夫,為了不讓鬆軟地質影響整個建築,
一邊抽出地下水一邊在地面下打入一萬個6.5公尺高的柱子,總共花了5年時間,
動員12萬5千人來進行,讓整個基盤穩固之後才開始教堂主體的建設,而最後一項工程是覆上圓頂,
他毅然採用鋼骨結構的圓頂取代原來的磚造設計,這樣不但節省成本及時間,更減低重量負荷~
正由於講究建築技術,才讓這座宏偉建築迄今屹立不搖~
當然,聖以薩克教堂內部的裝潢也是空前創舉,
最值得驕傲的當然是由各地運來的彩色礦石所雕刻、拼貼而成的牆面及聖像屏等~
涅瓦河遊河之旅~
涅瓦河是俄羅斯西北部的一條河流,源出拉多加湖,自東向西流,流經聖彼德堡,注入芬蘭灣~
涅瓦河長74公里,28公里位於聖彼德堡的範圍內,其餘在列寧格勒州境內~
流域面積5000平方公里~ 涅瓦河水量較豐富,以流量來計算,
是歐洲第三大河流(伏爾加河和多瑙河後)~ 冰期長約5個月~
聖彼得堡市內水道縱橫,處處可見造型與長短不一的橋樑,
700 多座橋樑連結各個島嶼,船隻穿梭其間,景緻相當優美,有「北方威尼斯」之稱~
今天中午享用俄式午餐~
用餐時望著窗外的景物,旅程即將結束,有點戀戀不捨~
這一趟俄羅斯之旅充滿驚喜,也劃下完美的句點~
再會了~ 美麗的俄羅斯~ 期待再相會~
= END =
留言列表